东南网6月27日讯(本网见习记者 倪羽)与其让有用的器官随生命而结束,不如让我们共同伸出爱的神圣之手,让另一生命把我延续。高永华不仅是无偿献血的典范,还是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已经登记了身后捐献遗体和角膜。作为此次大病救助,爱行八闽爱心之旅活动的志愿者,27日上午,高永华与爱心志愿者们一同参观了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
万一有不幸,要把遗体器官捐给社会上需要的人,如果我的角膜能给别人带来光明,那么我会觉得自己的生命还在延续。年近七旬的高永华16年来他已无偿献血117次,被誉为中国献血大王,他告诉记者,最早萌发身后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想法是在1997年,当时全国人民正以各种形式迎接香港回归,作为一名普通农民,高永华准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当他从报上读到有关医学科研用遗体紧缺的报道后,便到省红十字会登记身后捐献遗体,并进行了遗嘱公证。
除了自己登记身后捐献遗体,高永华还通过骑自行车到全国各地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和器官捐赠理念。参观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我也从中多的人了解了很多遗体器官捐献方面的知识。生命只有一次,脆弱而又短暂,人生的不幸谁都难免,尚若把自己的不幸化作成幸福的微笑赠送给濒临死亡的不幸同胞,这微笑才是人生最伟大,最高尚、最纯洁,最灿烂而幸福的微笑。
据介绍,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是去年12月13日正式开馆,该馆是继2010年建成450平方米的遗体与器官捐献纪念园后,市红十字会倡导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宣传理念的又一次创新,是我国首个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文化馆占地140平方米,以文字、图片、绘画等方式,介绍美国、西班牙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遗体器官捐献的不同政策;从宗教、法律、哲学等层面解读不同国家的捐献文化和理念;旨在打造集文化、艺术、教育等一体的庄重、静谧并富有美学意义的文化馆,从而彰显红十字博爱奉献的精神。
截至2011年11月底,厦门市已有328人办理了遗体捐赠、300人办理了器官(组织)捐献的登记手续;已实现遗体捐赠33例、眼角膜捐献9例。厦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文化馆开馆以后,先后有近千人前来参观,而且办理器官捐献登记的群众明显增多,咨询电话也多了很多,不过由于我国志愿捐献遗体的工作起步较晚,社会上许多人对身后捐献遗体不理解,关于遗体与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多方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