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被时间遗忘的木门,实践队员们进入了叶玉针老人的住所。屋内墙上的装饰物极少,但有一副巨幅的毛泽东画像,一尘不染地在夕阳的余晖下熠熠发光,告诉实践队员们,这是一位老军人的家。
听闻实践队员们的拜访慰问,叶爷爷满脸笑容地迎了出来。蹒跚的步伐,饱经沧桑的脸庞,和蔼的问候,在初见老人的3S钟内迅速登陆记者的脑海,并一直占据,使记者对老人肃然起敬。没有太多的言语,老人摇着蒲扇,打量着眼前这群看似稚气未脱的小孩。领路的村红十字会副会长李大姐向老人介绍了实践队员们的身份,老人才渐渐与实践队员们拉开了家常。
叶爷爷是一名退伍的老军人,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年仅23岁的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步行12天到达鸭绿江。当时记者不能理解老人的那种坚毅,以为只是爱国的热情怂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在随后的了解中记者才知道了叶爷爷的身世。他6岁丧母,13岁丧父,了无牵挂的他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路。记者简直无法想象出一个小孩如何在抗战年代幸存并实现人生价值。在朝鲜抗战的3年期间,叶爷爷带领着一班12人深入敌人腹地,英勇斗争,大挫美军。免不了地,负伤累累。在实践队员们的强烈要求下,叶爷爷轻轻挽起裤脚,如数家珍般像记者们介绍了每一条伤疤的由来。那一道道暗红的痕迹,在岁月的掩埋下悄悄蛰伏在老人的身上,它们是否会在夜深人静时突然袭击老人的记忆,实践队员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确信的是,它们会烙在记者的记忆中,与永恒同生共死。
放下伤痛的往事,叶爷爷又激情洋溢地跟实践队员们讲起了自己的英雄史诗:如何用小步枪与美军对抗,如何路见不平与日军残部斗争等画面,如电影放映般从实践队员们的瞳孔前飘过,让90后的实践队员们穿越了时空,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末了,只见叶爷爷小心翼翼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白色塑料袋,开启尘封已久的记忆,里面竟是三枚功勋章,如此诱人。老人医生没有什么珍贵的收藏,只有这三枚勋章一直被他小心地保存着,无畏岁月的折磨。在实践队员们的帮助下重新戴上那阔别已久的荣誉,叶爷爷不禁激情澎湃,在实践队员们的节拍下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并不铿锵,甚至还带着点沧桑。记者不经意间看到了老人的唱歌时眼神,如此坚定,如此深情,自动在记者的脑海生成了那一句常念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叶爷爷的歌声中,悄然而至的是党的90周年庆。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不足以感动现实,那一个名族,一个政党的历史必定可以触动笔墨,使文字为之跃动,为之飞舞。借着党建的成功向前辈们致敬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把历史做成一部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苦难辉煌》)。
与叶爷爷聊天中实践队员们得知,村里老人的吃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老人多自己种植蔬菜,自己购置生活用品,但荤食却是没有的。这让实践队员们很是难过。老人们一辈子不容易,却还不能在晚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希望能借实践队员们的双手,为革命先驱、英雄们鼓掌!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
时光荏苒,与叶爷爷对话时手表走得似乎特别快。收拾思绪,带着无法平静的一点小感动,实践队员们再次推开了那道木门,这次,记者没有与时间相撞。走了一会儿,回头,却看见叶爷爷拄着拐杖,在夕阳中,俨然一座高大的丰碑。
(福建农林大学第三次赴南平市博爱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陈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