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红十字会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FUJIAN BRANCH
当前位置: 红十字文化>理论研讨
红十字文化
救灾:走出传统窠臼
文章来源:时间:2010-06-08

 
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综述

    2004年12月27日,印度洋卷起滔天巨浪。海啸发生第3天,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国内发出紧急募捐呼吁。4.43亿元,中国红十字会创造了募捐的历史新高。
    印度洋海啸,是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说,从此,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亮点频现。
    2008年5月12日下午5点,汶川地震发生仅仅3个小时,冒着暴雨和余震威胁,四川省红十字会就把第一批救灾物资运达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
    2008年1月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罕见地出现在南方大地。湖广告急,云贵告急,川渝告急。各级红十字会闻灾而动,在鲜红的红十字旗帜带领下,防寒衣物和饮用水一箱箱地送到被困于京珠高速的旅人手中。
    新理念: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王平介绍,早在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开始着手应急体系建设,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一案指制定应急预案,三制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从此,中国红十字会开始逐步融入国家应急体系,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应急体系建设。
    2005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出台,被国务院作为80个部门预案之一纳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标志着红十字应急工作成为国家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后,全国各级红十字会相继制定地方红十字会应急预案,一个全国性的红十字应急预案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从而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了救灾工作规范、及时、高效的开展。
    5·12汶川地震,红十字会救援物资能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应急体系的完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原因则是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的完善。
    强调第一时间,是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救灾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考察灾情,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为此,中国红十字会不断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机制。按照我国大陆地理分布情况,总会分别在杭州、孝感、沈阳、成都、广州、西安建有6个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湖南、安徽、江苏、云南等15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级红十字会也建立了备灾救灾中心,30多个地(市)、县级红十字会也建立了自己的备灾仓库。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大大增强了红十字会的灾害应急能力,加快了红十字会的应急反应速度。
    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是做好救灾工作的重要前期准备,开展初级救护培训是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手段。2006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红十字卫生救护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红十字会2006-2010年卫生救护工作规划》,提出把卫生救护工作纳入应急体系建设的要求。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分别与公安、交通、安监、煤矿、民航、旅游、铁路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为救护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各级红十字会紧密结合救护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农村社区备灾项目的实施以及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重大活动,深入社区、农村、厂矿、机关、学校等,采取专家讲座、发放手册、播放录像、张贴海报或开展知识竞赛、集中观摩等形式,结合当地灾害特点,向社会广泛宣传防雷电、溺水、中署、中毒、滑坡等灾害预防知识。
    在2008年四川地震中,参与紧急救援的志愿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曾接受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即便他们在培训中学到的只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但在遭遇灾难的紧急情况下,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生存和死亡的分界线。
    新技术:引入ERU
    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打破传统的另一标志。
    ERU(Emergency Response Unit,意为紧急反应小组)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开展救灾工作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包括基础医疗ERU、紧急供水ERU、应急通讯ERU、公共卫生ERU、基础营地ERU等,这种可任意组合的成套的标准化装备主要依托一些发达国家红十字会提供支持,由国际联合会负责调用。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国际联合会有ERU这种装备和技术,也意识到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我们也一直希望能够引入ERU装备和技术。汶川地震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加快更新的契机。王平介绍。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国际联合会向国际社会发出援助呼吁时,特别提出引入ERU的要求。于是,来自西班牙、奥地利、英国、丹麦等国家红十字会的ERU以及德国红十字会支持的野战医院先后部署至四川灾区,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医疗救治、安全饮用水和应急厕所等难题。在此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云南、湖南、江西等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参与了ERU工作,一边救灾一边拜师学艺。
    王平说:这些ERU装备在救灾工作结束后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红十字会,我们派出人员跟着他们学习,在开展救灾的同时又学到了技术,以后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相关专业救援队伍了。这无疑加快了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步伐,使救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领域:心理救援
    在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同时,救灾工作的领域也在不停拓展,不再局限于紧急救助和资金、物资救援。心理救援就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据王平介绍,近年来,心理救援成为国际红十字会救援工作的重要部分。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突遇泥石流灾害,造成百余名学生遇难。针对家长和师生由此产生的严重心理压力和心灵创伤,中国红十字会首次组织心理专家开展了心理救援工作。从此,心理救援开始进入灾后救援领域。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说: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帮助灾区群众稳定情绪、化解悲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重建生活信心,预防和减少灾害造成的心灵创伤。
    在全国,云南省红十字会的心理救援工作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红十字会牵头,联合心理专家、高校、研究机构及志愿者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但是,王平说,真正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还是以汶川地震为起点。
    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各级分会先后共派出37批心理救援队奔赴四川灾区。他们不仅为灾民带去心理安慰,还为目睹惨状的救援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培训,近23万灾区群众从中受益。
    这是中国红十字会首次较大规模地在灾害救援中拓展心理救援新领域,得到了灾区群众、救援人员以及业内人士的肯定,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将心理救援逐步纳入整个红十字救灾体系。
    2009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灾害心理救援工作研讨及培训会,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表示,心理救援将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将致力于在灾后救援中搭建心理救援平台,积极联合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草根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开展灾害心理救援工作,使红十字的人道力量在所有救助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王平介绍,在心理救援方面,红十字会是最具优势的社会团体。首先,《中国红十字会法》赋予中国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的工作职责,心理救援是其中一部分,这是法律保障;其次,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红十字运动的宗旨,心理救援也在这一范围内;第三,红十字运动遍及全球,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是一个相互支持的大家庭,理念、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都可以交流、分享,包括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的心理救援理念和方法,这是开展心理救援工作的技术保障;另外,中国红十字会健全的组织网络体系为开展心理救援提供了组织保障。红十字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是社会公众信赖的人道救援组织,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这也为中国红十字会开展心理救援工作扫清了道路。
    加入心理抚慰,是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的拓展,能够更好地体现救灾工作以人为本。 王平评价道。
    救援范围:从国内到国际
    2004年之前,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主要局限于国内救援。转变始于印度洋海啸。中国红十字会开展了大规模国际援助,并首次派出工作组亲赴灾区。
    海啸发生两个星期后,中国红十字会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印尼、斯里兰卡和泰国,他们的任务是在表达慰问的同时,实地考察灾区情况,了解灾后重建意向,商讨中国红十字会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事宜。
    几年后,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友谊村、博爱村在海啸灾区拔地而起,见证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国际救援的辉煌战绩。
    2008年5月2日,强热带风暴纳吉斯在缅甸登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中国红十字会同样在第一时间参与了对缅甸的救援。
    不幸的是,仅仅10天后,中国惨遭地震袭击。
    尽管如此,对缅甸的援助依然在继续。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组按时到达缅甸仰光,考察灾情、发放救灾物资、慰问灾民。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国际救援的精彩时刻,标志着救灾工作从收进来向走出去转变。
    新内容:大规模灾后重建
    每当灾害发生时,短时期的紧急救援过后必然进入长期的重建家园阶段。
    王平介绍,中国红十字会大规模参与灾后重建是从2006年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红十字会灾后重建工作零星开展,形式也比较单一,多半集中于重建卫生院(站)等。
    2006年,中国南方如两广地区多次遭遇强台风袭击,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人民生命和财产遭遇重大损失。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一次性捐款1000万元,用于在重灾区开展红十字博爱新村建设,这是中国红十字会首次大规模参与民房灾后重建。
    2008年初,南方发生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展开大规模灾后重建工作。4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决定将所募集的1亿余元人民币(包括香港、澳门红十字会募集的资金)用于湖南、河南、湖北、贵州、江西、广西、安徽等10个省份的灾后重建工作。经过前期考察评估后,中国红十字会按照灾后重建计划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对项目设计和选点、工程规划、工程监理、资料收集反馈、财务管理等做出了详细要求和具体部署,重建项目包括灾民博爱新居、卫生院、卫生站、备灾仓库、饮水设施、学校等。
    5·12四川地震发生后,大规模参与灾后重建成为红十字系统从上到下的工作重点。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筹协调地方各级红十字会、港澳台红十字组织及部分国家红十字会,全力以赴投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投入重建的资金重点用于民房、学校、卫生院、卫生站及部分康复中心、敬老院、福利院、村民活动室等重建项目的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
    王平说: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在理念、技术、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转变,其实是红十字事业全面发展的缩影。在此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影响力及其声誉、地位不断提高。反过来,这也使我们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
 
 

  
 
 
 

地址:福州市湖东路199号外经贸广场三层   电子邮箱:fujianredcross@126.com   电话:0591-87763350   传真:0591-8776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