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开展的大病救助工作,既是人道救助,更是红十字人道传播与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红十字会;既有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赞扬,也经受过部分群众的怨言和不理解,甚至责怪,但红十字同仁终究在践行红十字人道宗旨迈出了坚实步伐。龙岩市通过开展大病救助工作,人道服务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一、抓住契机,建立市级基金,扩大受益群体
各级红十字会在执行好、落实好省级大病救助的基础上,如何与省会项目联动、补充,扩大受益群体,提升本级红十字会服务能力,提高影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2011年,按照省里统一要求,各地市、县要建立相应的大病救助基金,形成三级救助网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我会领导亲力亲为,持续不断的沟通请示,反复向政府申请,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市政府同意与省级同步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并每年资助200万元,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基金打下一定基础,也是当地罹患大病百姓的福音,为我市开展大病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找准市级基金定位。市级基金建立了,如何发挥应有的补充作用,使效益最大化?我们定位在对未纳入省级救助而又急需救助者给予救助,不与省级重复救助。因此,我市在救助病种上设限,只要住院费用相对较大的就是大病,就给予救助,较好地化解了因病种不符合而抱怨生病也要病对路的尴尬;在救助标准上,我们对住院费用达20万元以上的患者,获省级救助后剩余的医疗费用符合我市条件的再给予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仅2013年度市救助323人,金额165.55万元。
(三)稳定政策简化操作。如何保证市级基金的操作性强,简捷稳定,是开展大病救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救助标准的计算上,我市采取定档定额方式,即按照住院医疗总费用1.5万元-2万元为一个档对应救助2千元,住院医疗总费用2万元-2.5万元为一个档对应救助3千元,依次类推20万元以上者封顶1万元。在救助对象的确定上,因低收入家庭或特殊困难家庭在实际中难以量化把握核实,我市将住院医疗总费用20万元以上的困难家庭成员归为此类。三年来确保了政策稳定,便于基层工作人员操作。
二、注重服务,提供便民举措,维护红会声誉
红十字会开展大病救助工作,既是开展人道救助,又是做服务工作,如果服务不到位,困难人员虽然得到了救助,却还会不满意,所以服务好申请救助的群众,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部门协调,协助办理材料。对偏远山区交通不方便,或一些补材料遇到问题等,我市各县级红会积极给予帮助。武平县加强与政府及民政、残联、医疗卫生单位、新农合管理中心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由民政部门提供了重点优抚对象及革命五老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的名单,残联提供了一、二级残疾人员名单,并由县红会工作人员统一为申请人补办低保证,着实减轻申请人的负担。
(二)设立服务窗口,提供便民申请。县级红会普遍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一遇人员出差办事,单位就得关门。漳平市红十字会主动将受理工作纳入当地行政服务窗口,招募志愿者轮流值班服务,可随时受理,全天候服务,大大方便群众。
(三)咨询登记及时准确回复。大病救助工作接到的咨询电话从未间断,为保证这些咨询在最后都能了解政策,去年初我市提出要在接受咨询时就将对方基本信息留下登记造册,逐一进行电话回复,条件符合的通知下载或领取表格,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三、严格审核,提高申请材料质量
(一)将退件列为考核指标。我市对县重点工作考核指标中,明确要求对大病救助申请表格填写完整规范、计算准确、上报及时,同时提出被省红十字会退回一份扣1分,被市红十字会退回一份扣0.5分,促使基层提高材料的审核质量。全市共计报送申请材料1061份,只退件5份。
(二)确定标准化材料范本。大病救助申请需提供的材料较多,也比较繁杂。为更好地规范材料,使材料整洁明了,市级将材料装订的顺序要求转发给各县,同时将一些证明、结算单等找出范本同时转发至各县,既方便县级红会审核,也方便群众可以按照范本提供材料。
四、入户回访,做实大病救助工作
我市专门设计入户回访表,要求县级按照比例进行入户回访,回访对象主要针对已获得大病救助款的对象。县级红会工作人员上门看望申请人,询问其身体近况、家庭人员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后期治疗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等,鼓励申请人树立信心、摆正心态、积极治疗、克服困难。同时结合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一并开展,让受访人切实感受到红十字会的关心与温暖,真正体现人道救助的博爱精神,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龙岩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