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红十字基层组织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基础,“扎根基层、服务社区”是红十字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是政府社区建设工作的补充,是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载体,也是汇聚社会爱心力量的有效平台。红十字基金会肩负基金会与红十字组织的双重身份,在发挥社区基金作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社区基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社区基金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主要在上海、成都、北京、南京、广州、深圳等地进行试点,单支基金体量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不等,通常由基金会发起设立,有自主管理、合作管理以及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几种模式。社区基金的属性决定了其募款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爱心企业、个体经营户和驻区单位,募集启动资金成为基金发起主体面临的首要难点,考验公众动员能力、同时检验社区的群众基础。
实现社区基金资金运转的良性循环是运行社区基金的关键一环。为社区主体提供定制化和共性化的项目或者活动是资金运转的关键点,既要了解居民需求,同时又能结合企业需求,将二者有机结合。成都某社区通过有效挖掘社区内的骨干和领袖(主要来自社区居委会、社区自组织队伍等),收集和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汇总秘书处或办公室撰写项目提案,进行评议结和公示后,根据最终提案实施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阶段,社区基金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行模式,学者李秀娟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将社区基金运作模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内生模式和外推模式。两种模式划分根据的是产生的动力源及运作模式的差别。外推模式是指社区基金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作用,且资金也主要由外部力量提供,外推模式又可以具体分为非政府组织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两种;内生模式是由社区内主体出资建立,社区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区居民、企业、社区组织等,旨在响应社区内多元主体的需求,内生模式是“自下而上”建立和运行社区基金的过程。内生模式型社区基金的运作完全由社区成员组织实施和监督,能有效调动社区内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社区自我管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也更有利于社区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长治久安,通常作为社区基金的高级形式而存在。
社区基金在社区治理上的主要作用包括:整合社区社会资本,资助社区服务,对接各方资源,拓宽慈善参与方式,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力以及推动社区民主化、自治化和谐化进程。基金管委会是构架在社区与社会捐赠人之间的桥梁,捐赠人代表进入管委会既履行了维护捐赠人的业务要求,也用固定机制将原本游离在 社区以外的社会力量卷入社区事务中。
学者何明洁、潘语在对社区基金对社区治理作用的调研中总结出以下四点:1、基金活动促进参与者形成联结,是社区基金公共性实现的必然要求;2、社区基金吸纳社会资源投入社区发展,为利益相关方搭起互动桥梁;3、社区基金使用的自主性强,激发了社区内外参与者的能动性;4、社区基金完善了社区资金保障体系,有助于建立社区公共财政体系。
但社区基金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及政策支持都相对较少,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的不可持续性和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资金募集持续性困难和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北京为例,仅在2016年底出台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探索发展社区基金会”,缺乏具体优惠政策和发展路线图,当地社区基金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影响也极为有限。
何明洁,潘语在研究中指出,社区基金在社区治理中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明确社区基金的角色,协调好基金管委会与社区两委的关系;二是社区基金良性运行有赖于社区协商议事的机制和能力支持;三是社区自组织是社区基金值得重视的人力资源与合作伙伴;四是建立好捐赠人维护机制对于保证社区基金可持续运行至关重要。
此外,由于社区治理存在较大差异化和个性化,社区情况参差不齐,因此难以制定出统一标准和制度,缺乏可复制性,也加大了实施和推广难度。
社区基金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总的来说,尽管社区基金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社区基金在社区治理上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并且具有其独特优势。社区基金作为社区治理的公共平台,整合、利用好各主体背后所代表的社会资本是基金能否发展好的重要前提,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社区里的领袖人物;二是社区内的各种组织;三是社区外协作的公益组织;四是社区内的捐款资源;五是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对基金会的认可。因此,解决面临的挑战不仅需要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为社区赋能,还需从机制创新入手,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将社会资源以可持续、合规矩的方式下沉至基层。
科学制定标准,合理组织架构。首先明确红十字基金会社区基金参与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是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制定标准和实施监督。建议建立社区基金和社会治理的专家团队和咨询库,加大对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治理研究的支持和引导力度。通过先期调研和试点,科学制定2个标准、1个办法:社区设立社区基金的标准、设立社区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标准、社区基金管理办法。其实就是选好合适目标,组建符合标准的队伍并分工明确,制定好执行标准,同时按照标准执行,在过程中加强专家指导。
在选择社区时,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人口构成、辖区内企业情况、社区内现有组织(志愿者组织、兴趣团体或其他公益组织)、社区两委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社区两委及红十字组织的认可度、居民的积极性及配合度、社区现存问题等方面都作为设立社区基金需要了解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筛选符合标准的社区设立社区基金。
管委会的组织架构建议包括红十字组织代表、社区代表、企业代表、居民代表、法务代表和基层街道工作者为代表的政府人员。上述人员不仅关系到社区基金日后的管理,也是社区基金项目资源的保障。
拓宽资源,创新服务。拓宽基金的资金渠道,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对于社区基金的良好发展,实现社区基金的公益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社区基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筹资策略。设立冠名基金或依靠特定项目筹款,是国内社区基金通常采用的筹款方法。在社区基金发展初期,设立专门的筹款工作场所可能更容易操作,且可以更大范围地做到社区参与。随着捐赠理念的变化,社区基金可以逐步尝试建立保本基金并进行投资获得收益。在资金分配使用方面,社区基金在发展初期,可兼顾资助公益组织与服务居民个人,资助与运作并行。面向社区特定居民的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等传统工作依然需要,这是社区基金获得居民认可的有效手段;同时,社区基金通过资金支持孵化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及公益项目,助力社区公益整体性地成长。
在社区基金的服务内容上,可以将“三救三献”作为标准化服务内容打包进入社区,成为区别于其他基金会及公益组织的特色服务,丰富社区基金服务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红十字会的形象,让居民了解红十字、认同红十字。
加大宣传,提升认识。社区基金是一项新兴事务,其在实践层面探索的时间还不长,对于一些公众来说,“社区基金”这个概念还是很陌生的,因此,为提升社区基金的知晓度,增强公众对社区基金的关注和认可程度,需要加大对社区基金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各界重视社区基金发展、关心社区治理的氛围。
社区基金建立前期是一个思想发动、认识提高的过程,社区基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增强社区基金的公信力。如利用融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便捷化,在政府网站、权威媒体、社区公号上加大对社区基金相关知识的宣传,还可以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在政府的文件、通知中加大对社区基金的引入和强调;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年龄结构梯度、公众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等特征,还要结合线下宣传途径对社区基金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比如在社区的活动中冠名由社区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加大对社区基金的讲解。通过对社区基金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大幅提高社区基金的知晓度,加深公众对社区基金的认识。
社区基金建立并正常运行后,更需要加强公众对其由认识到认同的转变,树立社区基金的美誉度,深入普及社区基金对于加速社区建设,改善社区治理,造福人民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人们关注社区基金发展,关心社区治理情况,牢固树立社区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社区、共同治理社区的思想基础。
严格管理,多方监督。社区基金作为在基金管理平台上运行的专项基金,其财务公开、信息透明的要求除了需要按照专业基金的标准执行,接受来自管理平台的专业监管、管委会的监管之外,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本社区内公众的监督。可通过社区公告栏、居民微信群、社区公众号、会议传达等渠道向百姓公示。
项目运行至结束过程中号召社区基金关联的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和反馈,优化项目的同时也让各主体更有参与感和积极性,发挥社区内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对社区基金的信任感,让各主体都在塑造并共同享有基金活动的成效。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社区基金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社区基金也将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主体之一。社区基金不仅仅具备筹资和用钱的功能,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还是主动解决社区问题的行动者。通过社区基金会建设可以调集街道、乡镇的资金,以小资金撬动大服务,用小投入激发大活力,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切实满足社区需求,以社区基金会为载体构建社区治理平台。
作者:赵金玲 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本文系红十字国际学院第一期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