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是实现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坚持做到公开透明、强化社会监督,是增强红十字公信力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始终将透明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2021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红十字系统信息公开透明度指数评价中名列前三。
思想先行,坚持从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化信息公开
一是构建责任体系。建立由会党组统一领导、综合办公室为职能部门、信息传播部为执行部门,其他各部室、下属事业单位为责任主体的齐抓共管的信息公开工作责任体系,落实专人负责联络协调和具体实施。同时,将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要求贯穿到组织运行管理、捐赠款物管理、信息发布和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中。
二是充实工作力量。规范舆情监测、预警、处置等工作环节,建立健全网评员、通讯员队伍,定期开展全市红十字系统信息员培训,强调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工作的重要性,从依法治会和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高度,平衡好信息安全和信息公开的关系,推进透明度建设。
三是及时进行部署。2021年,总会正式启动透明度指数评价工作,会党组高度重视,及时部署,要求各区红十字会提早统筹规划,积极争取资源,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官方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为深化信息公开工作夯实基础。
行动先行,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拓宽公开渠道
一是坚持服务大众。通过多次对网站进行升级和改版,加强门户网站功能开发,实现信息互享、活动互通,将原本需要现场办理的事项搬到移动端和网上,更好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
二是坚持互联互通。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2013年开通官方微博,2015年开通微信公众订阅号,2019年通过官方抖音账号发布第一条短视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全市红十字系统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形成了微信矩阵,通过拓展手机端新媒体信息发布渠道,“随手”就能获取信息、进行查询,拉近了红十字会与群众的距离。
三是坚持公开透明。市红十字会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和业务活动信息的披露,2012年完成捐赠系统与捐赠信息公示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捐赠信息公示规范化和常态化。2021年,按照透明度指数要求,增设“财务公开”专栏,全面披露各类财务信息,通过“爱心榜”对日常捐赠和重大灾害专项捐赠分类进行月度公示,分项目定时披露项目进展及支出情况。2021年透明度指数评价中,市红十字会在财务信息、业务活动信息方面都获得了满分。
制度先行,坚持用依法治会的理念完善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立法保障。积极争取市人大的指导支持,对1995年实施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进行全面修订,并于2022年7月1日正式颁布,为进一步做好透明度建设提供了法治遵循。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2009年,制定《信息公开工作规定》,对信息公开内容、方式、流程等做出规范。2021年,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事业发展需求,对标透明度指数指标体系再次进行修订。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针对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固定资产、赈灾救助物资、财务等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两公开两透明”要求。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2013年,成立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人道救助基金监督委员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每年接受审计部门或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审计结果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公开,切实保障捐赠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