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厦门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
自1911年以来
红十字人道精神
在厦门已经传承一个多世纪
代代厦门红十字人秉持红十字精神
践行红十字原则
尽个人绵薄之力,聚万众之善举
在厦门书写并留下深深的
人道记忆、博爱印迹和奉献事迹
为庆祝厦门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
市红十字会、厦门日报社
联合推出
“我和厦门红十字·厦门红十字走过110年”
征文活动
第一次走近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秀 秀
捐献造血干细胞,神圣而崇高,关乎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给人送去生的希望。
虽然加入厦门市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已经十多年,且长期担任《厦门红十字》期刊的采编人员,但近距离接触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捐献者,还是第一次。对于造干的采集技术和捐献程序,我知之甚少,但总觉得应该是严肃、严格、拘束的,甚至有一点点害怕紧张。
2018年6月的一天,上午九点半,我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病房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眼前的状态让我大为惊诧,颠覆我一路来的紧张情绪。
这哪像医院的采集室啊,更像一间会客室、聊天室。今天的主角晓舟,厦大女生,21岁,躺在床上,周边围了半圈男生女生,逗乐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让人瞬间觉得无比温暖且温馨。
2016年初秋,晓舟考入厦大,那一阵厦门市采血车常进入校园,晓舟和同学去献血,顺带也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一年多后,她突然接到厦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其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一白血病患者初配吻合。通过市红十字志愿者及前不久捐造干者分享的信息,晓舟自己也上网查资料,增加了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她自愿进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续的流程。经过诸多程序,终于有了这一次的正式采集。
医院采集房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约十点半,进来一位20多岁的帅哥,他给晓舟带来一大束鲜花,同来的还有一位文静的女友,采集床前顿时一片欢呼声。来人是厦门第6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许小良。他活力热情,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派热闹欢腾的场景。
令我惊诧和感动的还有,在采集室的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尊敬的欧阳淑顺大姐(注:淑顺大姐2021年春去世)。她是我们厦门红十字会文化中心的资深摄影记者,许多场合都能看到她精干的身影。那两年大姐身体不适,较少参加活动,没想到在这里遇到她,好感慨。
据志愿者介绍,晓舟是最不紧张、最放松的一例,她在大腿上架个笔记本电脑,边看韩剧打发时间。晓舟说,除了不能乱动弹,其他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真是一位淡定的“90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