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一场格外凛冽的寒风,裹着凶险狡猾的病毒吹遍全球,至今未散。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也许是:“阻隔”。街道、社区、网格、时空……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对身边大大小小的位置标签如此敏感。我们似乎活在了隐形的格子里——若有若无的边界,会随时变成密不透风的墙。当然,为了更多人的健康和福祉,我们义不容辞。
对大多数人来说,“阻隔”意味着不便:或是不能出门,或是不能出差,难免憋闷。但对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来说,“阻隔”却带来更巨大的压力。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的跨境造血干细胞捐献几乎停滞,但中华骨髓库的境外患者申请检索工作从未停歇。航班减少,人员流动困难,疫情防控要求与造血干细胞采集和移植时间冲突等问题,成为摆在中华骨髓库面前,无法回避的困难。而这些我们眼中的“困难”,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眼中,也许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如何冲破“阻隔”?
惟有默默努力、扎实工作;
惟有跨越国界、民族、肤色的大爱。
时隔近两年,终于,
春风再度玉门关。‘’
后疫情时代造血干细胞跨境“破冰”之旅
9月中旬,一架航班从成都轰鸣起飞,机上载着一个蓝灰相间的方形软包,看包的人小心翼翼。这个包里装的是造血干细胞,它的行程是:成都-北京-巴黎;最后一站,是一位重症血液病患者。
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境外协调员宋晔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她和医疗服务部副部长杜丹已经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候多时。6月,宋晔收到一封来自法国骨髓库工作人员为患者寻找造血干细胞的邮件。通过检索,中华骨髓库找到了与患者9/10匹配的志愿捐献者,志愿捐献者本人也非常愿意配合。
短暂的激动之后,等待宋晔的是困难。为了把造血干细胞“送出去”,她尝试了各种办法,“可行性几乎为零。”对于这样的局面,一年多来,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也习惯了,但“只要有一点点希望,都在努力尝试,看看能否有突破口。”
转机突然出现了。中华骨髓库获知,法国驻华大使馆有官员近期恰好有返回法国的计划,可以将造血干细胞随身带回。中华骨髓库迅速与对方组织召开视频会议,确认了所有安排。造血干细胞从成都抵京当晚,宋晔与该官员进行了交接。很快,这份造血干细胞再次踏上旅程,11个小时后,顺利抵达患者身边。
图为宋晔(左)与成都抵京的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交接工作。
图为造血干细胞再次出发后,宋晔时刻关注的某航空应用程序截图。
这次运送,使用了中华骨髓库全新定制的造血干细胞运送箱,总计23.5小时的旅程之后,交接时的箱内温度仅为3.8℃。该官员激动地给宋晔发微信:“温度比出发的时候还低!”
这是中华骨髓库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首例手提跨境运送的造血干细胞。法方称,“由于受捐者年龄较大,这次移植很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疫情常态化下,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倍感欣慰。”
“温度比出发时还低!”“任务完成!3.8(摄氏)度!”
注:此图在原对话截图基础上有所节选。
大蘑菇的故事:用创新,抢时间
可是,不是每一个案例,都有行程相同的热心人帮忙。
前不久,一例在重庆捐献完成的亲缘造血干细胞,通过中华骨髓库协调,计划从北京送往澳大利亚,救助一名华裔患者。在中、澳两国的疫情防控政策要求下,人员、时间,都是巨大的难题。
为了不负大洋两岸华人(华裔)以造血干细胞延续亲情的巨大期盼,为了给疫情常态化下的跨境捐献搭建更广阔的通道,中华骨髓库首次使用了“人员零接触+冻存”的方式,完成了此例造血干细胞的运送。
此前,绝大部分的跨境造血干细胞捐献,都是通过志愿者手把手完成交接、运送。但这一次,在中、澳防疫政策决定了无法在24小时内完成交接的情况下,中华骨髓库选择的伙伴,是它。
它的名字叫气相液氮罐,也可以亲切一点,叫它“大蘑菇”。
这里存储着汽化的液氮,可以长时间、超低温保存造血干细胞,
还能“独自”上飞机,在人员零接触的情况下到达全球各地。
这是中华骨髓库首次尝试的运送方式,疫情前不曾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运送的冻存技术,在今天,成为除人员手提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唯一出境方式。
经中华骨髓库协调、报备,造血干细胞从重庆运抵北京,经过北京市脐带血库制备、分装、冻存、查验等流程,最终交由专业运送公司装进“大蘑菇”,以冻存状态送往澳大利亚。目前,造血干细胞已抵达目的地,移植医院将在消杀、检测后,给患者进行输注。
将分装冻存的造血干细胞移入容器固定
将固定好的造血干细胞放入“大蘑菇”
出发!造血干细胞离开冻存机构
航司留置观察确认安全后由香港运出
这是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冻存造血干细胞首次成功出境。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位华裔的生命被拯救、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亲情得以延续,也让更多等待救赎的生命看到了曙光——中华骨髓库梳理了在疫情条件下,冻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所有手续、流程、技术要点,以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为未来的境外捐献铺平了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在疫情波诡云谲,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都受到阻隔的当下,中华骨髓库、数百万志愿捐献者、每一位热心的中国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去帮助,去治愈,去弥合。他们也许并不伟大,但无疑,他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不管疫情多凶险,春风终将再度玉门关。当世界需要帮助,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华骨髓库,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