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仅十万分之一。这极其微小的概率让黄文锦遇上了——在一名血液病男患者性命攸关之时,他的造血干细胞能为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6月23日上午,黄文锦伸出援手,捐献了两百多毫升造血干细胞。他是我省第261例、厦门市第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曾对捐献有疑虑,配型成功后积极配合
26岁的黄文锦去年刚从厦门大学毕业。2015年,同学约他一起加入中华骨髓库时,他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以骨髓穿刺的方式进行,虽然心中有一丝恐惧,但想到一旦配型成功,自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家庭,他勇敢办理了入库手续。时间一晃过去5年,当这道选择题真的摆在他面前时,黄文锦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捐献前,黄文锦从福建省红十字会了解到,现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早已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恐怖方式,而是类似机采血小板的外周血循环采集。这个消息打消了他最后的顾虑,更坚定了他捐献的决心。
黄文锦接到初配吻合的通知是2020年2月9日,当时,国内疫情正严重。为了不耽误患者病情,使捐献迅速、顺利进行,黄文锦多次前往医院,配合完成高分辨检测、体检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花一晚上说服父母淡定克服注射不适
在做完核酸检测,确定下正式捐献的日子后,黄文锦给远在广东的父母说了自己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他的父母并不同意,连舅舅等亲戚都一个个给他发微信、打电话,劝他不要捐献。黄文锦花了一晚上时间给父母“上课”,从网上找了许多科学资料,详细向父母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影响他的健康,这才说服了父母。
四天前,黄文锦开始注射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出现了腰酸、头痛等不适症状。想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过自己注射动员剂后可能会有一些类似于感冒的正常反应,他淡定应对。
6月23日上午8点20分,当医生将采血管扎进黄文锦的手臂,开始采集他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时,黄文锦感觉如释重负:“终于把这件事完成了,我的心情很轻松。”他也分享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真实感受:“除了扎针时痛了一下,接下来就没啥感觉,整个采集过程是比较轻松的。”
黄文锦期盼患者能早日康复,也希望日后有机会认识一下这位身体里与他流着相同血液的陌生人。“能用自己的血液挽救他人的生命是很奇妙的事,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库,就有更多人能得救,我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宣传推动。”他说。